习题作业
返回首页
习题作业
习题答案
  
  
  
 
当前位置:首 页 >> 习题作业 >> 第8章 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第8章 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
2.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抗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
4.免疫球蛋白: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液、组织液及其它外分泌液中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5.血清学反应: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体内活体外均能发生特异性结合,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故称血清学技术或血清学反应。
6. 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7. 非特异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个体生下来就有的,具有遗传性。
8. 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吸附在胶乳、白陶土、离子交换树脂和和红细胞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团块,称凝集反应。
9.体液免疫:由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10. 是免疫系统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作出过于强烈或不适当的异常反应,从而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功能紊乱。
11. 动物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可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12. 是免疫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 非抗体、非补体,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反应及创伤愈合的激素性、可溶性小分子多肽物质。
13. 抗原决定簇:抗原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
14. 是存在于正常动物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激活后可产生生物学效应的一组不稳定的球蛋白。
15. 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初次免疫反应),担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必须与首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这种现象叫…….。
16.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淋巴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组的抗体。
17.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的半抗原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当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8.佐剂 :一种物质先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的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发挥辅助作用。这种物质叫佐剂。
19.天然被动免疫:新生动物通过母体胎盘、初乳或卵黄从母体获得某种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对某种病原体的免疫力,称…….。
20.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数次免疫后,分离血清,由次获得的抗血清为多克隆抗体 
21.凝集价:能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血清最大稀释度为……..。
22.人工主动免疫:给动物接种疫苗及生物制品,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应答反应,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这种免疫方式叫……。
23.包被: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的过程,称载体的致敏或包被。
二、填空题
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2. IgG、IgA、IgM、IgE、IgD
3.过敏反应、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
4.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5.致敏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
6.B淋巴细胞
7.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8. 人工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天然主动免疫、天然被动免疫
9.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10.淋巴结、脾脏、骨髓、哈德氏腺
11.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IL)、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s)
12. 异源性、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物理状态
13.骨髓、胸腺、法氏囊、骨髓
14.完全吞噬,与不完全吞噬。
15.牛型结核杆菌,结核病
16.菌体抗原、鞭毛抗原、荚膜抗原、菌毛抗原
17.抗原、抗原结合、Fab、Fc
18.两条重链、两条轻链、Y
19.灭活疫苗、活疫苗、代谢产物和亚单位疫苗、生物技术疫苗
20.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干扰素;膜表面免疫球蛋白;自然杀伤细胞  
21.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免疫期、免疫记忆
22.屏章结构、组织和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3.抗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免疫调节
三.   单选题
1.B  2.C 3.B  4.D  5.A  6.D  7.D  8.B  9.A  10.D  11.D  12.A 13.B  14.D  15.C  16.A  17.B  18.C  19.C  20.B  21.A  22.C  23.C  24.D  25.D  26.E  27.C  28.C  29.E
五、问答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
(1)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骨髓、哈德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T、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2) 免疫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
(3)免疫分子:细胞因子、补体、抗体
2.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发生机理是什么?
沉淀性抗体、IgG 、IgM与过量的沉淀性抗体在体液循环中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较大的复合物易被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较小的能够通过肾小球漏过作用排出体外,而中等大小易沉淀与血管的基底膜、肾小秋及底膜、关节滑液膜,并激活补体引起各种组织损伤。
3.抗体的免疫学功能是什么?
(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4)局部黏膜免疫作用;
 (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D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4.免疫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1)特异性与交叉性  特异性:血清学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是血清学试验用于分析各种抗原和进行疾病诊断的基础。交叉性:若两种天然抗原之间含有部分共同抗原时,即发生交叉反应。一般血缘越近,交叉程度也越高。
(2)结合的可逆性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微弱能量的非共价键结合,结合力决定于抗原决定组合抗体的抗原结合点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的数量、性质、距离,结合温度应在0~40℃范围内,PH值在4~9范围内。若温度超过60℃或PH值降到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重新离解。
(3)最适比与带现象  最适比:抗原与抗体结合时,比例适当时可出现可见反应,在最适比时反应最明显。 带现象:若抗原或抗体过多形成小的复合物,不出现可见反应。
(4)血清学反应的二阶段性  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无可见反应。 第二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反应的可见阶段,反应慢。
5.Ig可分为哪几种?各有什么特性和功能?(任选三种叙述)
IgG、IgA、IgM、IgE 、IgD
IgG: (1)在人和动物血清中含量最高(2)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3)是唯一能通过人和兔胎盘的抗体,也是自然感染和人工主动免疫后所产生的主要抗体,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监测的主要抗体(4)在动物体内持续时间长,可发生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及抗肿瘤等作用(5)可引起Ⅱ型和Ⅲ型变态反应
 
6.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2)免疫粘附作用(3)免疫调理
(4)免疫调节作用(5)补体介导的趋化性
7.Ⅰ型变态反应发生机理是什么?
当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能刺激机体产生IgE,它能和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细胞的IgE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变应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与肥大细胞和噬碱性粒C上的IgE的Fab片断结合,导致细胞内分泌颗粒迅速地释放出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如组织胺等,这些介质能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皮肤粘膜水肿,血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腹痛,以及全身性休克。
8.抗体产生的动力学
1、(1)初次应答。特点是具有潜伏期、初次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为IgM,接着产生IgG、
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持续时间短
(2)再次应答。特点是潜伏期显著缩短、抗体含量高而且持续时间长、产生的抗体大部分为IgG,而IgM很少
(3)回忆应答。
9.以IgG为例论述免疫球蛋白单体分子结构?
所有种类免疫球蛋白的单体分子结构都是相似的,即由两条相同的重联和两条相同的轻链四条肽链构成的“Y”字形的分子。基本结构见示意图

 
版权所有 © 2009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地址:新疆阿拉尔市 邮编:843300
电话:0997-4680332 电子邮箱:dky@taru.edu.cn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