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生态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生长曲线:在培养基中以培养的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增长对数为纵坐标得出的曲线。
2.培养基:人工配置的适合细菌生长的营养基质。
3.纯培养:对单纯的一种细菌进行的培养,多由平板上单个菌落分离出来。
4.热原质:即菌体中的脂多糖,由革兰阴性菌产生的。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5.正常菌群:是定居于人体表和开放性腔道中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6.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之间的数量和组成发生明显的改变即为菌群失调,多见于长期使用抗生素。
二、填空题答案:
1.2-3%琼脂,0.3-0.5%琼脂。 2.二分裂。20-30分钟,18-20小时。
3.动力。 4.自养型菌,异养型菌。
5.营养物质、温度。
6.7.2-7.6,37℃,6.5-6.8,8.4-9.2。
7.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对数期。
8.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三.单项型选择题
1.D 2.A 3.B 4.C 5.E 6..E 7.D 8.B 9.B 10.D 11.B 12.E
四、问答题答案
1.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分4个时期:
(1)迟缓期: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对新的环境有一个短暂的适应过程。因细菌繁殖极少,故生长曲线平缓稳定,一般为1~4小时。此期细菌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进一步分裂增殖而合成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2)对数期(指数期):此期细菌大量繁殖,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此期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十分敏感,因此,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以此期细菌为最好。
(3)稳定期:该期细菌总数处于稳定状态,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此期细菌死亡数与增殖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和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很多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等。细菌芽孢一般在该期形成。
(4)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缓慢,死亡细菌数明显增多,与培养时间成正比。此期细菌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细菌形态呈现肿胀或畸形衰亡,甚至自溶。
2.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缘、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2)适宜的酸碱度。
(3)合适的温度--37℃
(4)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依据是否需要氧)。
3.简述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1)热原质:由革兰阳性菌产生的,进入机体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其化学成分是菌体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加热180℃4小时,250℃或650℃1分钟才使热原质失去作用。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法。生物制品或注射制品必须使用无热原质水制备。
(2)内毒素:即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是类肢A,当菌体死亡后才释放出来。可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和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3)外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成分。主要由革兰阳性菌产生。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毒性作用不一。根据外毒素对宿主的亲和性及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毒素、神经毒素和肠毒素。
(4)酶: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类物质。如透明质酸酶,是链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分解透明质酸,促进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5)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细菌的色素分为:水溶性色素,能溶于水、弥漫至培养基或周围组织,如绿脓色素;脂溶性色素,不溶于水,仅保持在菌落内使菌落呈色而培养基颜色不变,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色素。
(6)抗生素:有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细菌或杀死其他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抗生素多由防线菌和真菌产生。
(7)细菌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一种仅作用于近缘关系细菌的抗生物质。其抗菌范围窄,在细菌分型及流行病调查上具有一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