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1.病毒(virus):是体积微小(以nm为测量单位),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结构更为简单(蛋白质衣壳包绕一团核酸),具有超级寄生性即只在所感染的活细胞内复制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2.病毒体(virion):结构完整具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3.壳粒(capsomer):为病毒蛋白质衣壳的亚单位,每个壳粒含有一个至数个多肽。根据壳粒的多少和排列,将病毒衣壳体分为立体对称、螺旋对称及复合对称等类型。
4.刺突(spike):为某些病毒在包膜上的刺状突出结构,如流感病毒的HA和NA两种刺突。刺突具有抗原性并与侵染细胞有关。
5.核衣壳:有病毒的核心(核酸)和衣壳(蛋白质)构成的结构体。
6.缺陷病毒:由于缺乏某些基因,不能复制成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病毒颗粒,此种病毒称为缺陷病毒。
7.顿挫感染: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因细胞缺乏病毒所需的酶和能量,可以表达病毒的某些成分,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或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8.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同时感染一种宿主细胞时,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的现象。
9.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均可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10. 亚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比病毒更小、结构更为简单的传染性颗粒,它包括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11. 病毒的基因重组:是指相关的两种不同病毒感染了同一细胞后,发生病毒基因核酸片段的互换,而导致病毒变异。
12.包涵体(inclusion bodies):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性或不规则的团块结构,嗜酸或嗜碱性染色的斑块结构,称为包涵体。
13.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
14.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是指有些病毒感染机体后,可在受感染细胞内长期存在或终身带病毒,而且经常或反复间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
15.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现急性发作。
16.慢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病毒或致病因子感染后,经过很长的潜伏期,有的可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以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直至死亡。
17.合胞体:是病毒感染后导致感染细胞及相邻细胞细胞膜融合的产物,表现为若干细胞的相邻细胞膜消失,成为多核巨细胞。
18.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es):是一组含逆转录酶,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引起人和动物白血病和AIDS等严重疾病。
19.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0.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21.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22.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
二. 填空
1.结构简单,必须在敏感细胞内复制
2.砖状、弹状
3.核心,衣壳,核衣壳
4.二十面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5.类脂质和糖蛋白
6.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易感活细胞,复制。抗生素,干扰素。
7.吸附、穿入、和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8.冷,热。56,30,感染性,灭活。
9.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10.免疫性损伤和免疫系统受损或功能降低。
11.整合。
12.α,β,γ,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T细胞。
13.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应答。
14.各种病毒和人工合成的双股核酸链。
15.吸附和穿入。
16.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
17.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
三. 单选题
1.D 2.E 3.E 4.C 5.D 6.D 7.A 8.D 9.A 10.D 11.B 12.C 13.E 14.B 15.B 16.E 17.D 18.E 19.B 20.B 21.C 22.A 23.C 24.A 25.A 26.E 27.A 28.A 29.B 30.B 31.D 32.A 33.C
四、问答题
1.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内芯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衣壳体。在无包膜病毒(裸病毒)衣壳体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和须触。
(1) 病毒的核酸内芯:位于病毒体的最内部,是其生命遗传中枢,与其他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的是,它仅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据此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病毒核酸分子是病毒的遗传信息载体,它控制和指导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和增殖。
(2) 蛋白衣壳是包囊或镶嵌在病毒核酸内芯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若干个衣壳亚单位即壳粒构成。每个壳粒含有1~数个多肽。
(3) 包膜或称囊膜:为包膜在某些病毒核衣壳外面的肥厚但较疏松的膜样结构,主要由类脂质和糖蛋白构成。含有包膜结构的病毒称为有包膜病毒。
2.病毒的增殖方式和其他微生物有何不同?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增殖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病毒必需在敏感细胞内增殖;不能自主复制。病毒在敏感细胞内的增殖过程:复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细胞的代谢系统会按照病毒核酸的指令,以病毒核酸为摸板进行核酸的复制,并转录病毒mRNA,翻译成病毒蛋白质。性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分别构成子代病毒的核心和衣壳,在装配成子代病毒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复制具有周期性,即从病毒体侵入细胞到子代病毒体生成释放,称为一个病毒复制周期。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释放。
3.简述病毒的致病机理.
(1)细胞病变效应,抑制宿主细胞生物合成。
(2)影响细胞基因表达的调节。
(3)新抗原决定基的形成,细胞融合。
(4)包涵体的形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4.抗病毒免疫包括哪些因素?
(1)天然抵抗力:屏障作用(如皮肤和黏膜屏障)、炎症反应、干扰素。
(2)特异性免疫:体液和细胞免疫。
5.试述干扰素的类型,抗病毒机理,特点及应用.
(1)类型:IFN-α(主要由白细胞产生)、IFN-β(由成纤维细胞产生)、IFN-γ(由T细胞产生)。
(2)抗病毒机理:当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促进其第21对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生抗病毒蛋白,主要有3种:2’-5’合成酶(以ATP为底物合成低分子量的2’-5’合成酶,可降解病毒的mRNA);合成蛋白激酶(可使多种与核糖体相连懂得蛋白质磷酸化,使病毒懂得蛋白质合成受阻);磷酸二脂酶(抑制病毒肽链的延长和蛋白质的翻译)。
(3)抗病毒特点:有物种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作用于细胞而非作用于病毒;作用的暂时性广谱性等。
(4)抗病毒效能的应用:治疗病毒性肝炎、治疗人毛细胞白血病、肿瘤和其他病毒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