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作业
返回首页
习题作业
习题答案
  
  
  
 
当前位置:首 页 >> 习题作业 >> 第10章 其它原核微生物测试题答案
第10章 其它原核微生物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能与人O型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作疾病的辅助诊断。
3.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与节肢动物(虱、蚤、蜱、螨)等关系密切,在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
1.细胞壁,多形性。
2.三,脂质。
3.血清,油煎蛋。
4.呼吸道,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5.鼠,鼠蚤。
6.内毒素和磷脂酶A。
7.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
8.节肢动物。节肢动物。
9.毛细血管,增生性、血栓性和坏死性。
10.细胞内,原核。
11.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12.二分裂,始体。
19.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
13.原体,始体。原体
14.鼠和家畜.
15.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伯氏螺旋体.
16.溶血素、细胞毒因子、内毒素样物质.
17.梅毒,性接触,垂直。病人.
18.肾.
19.虱,蜱。
三.单选题
1.C  2.D  3.A  4.B  5.E  6.B  7.C  8.E  9.C  10.B  11.A  12.E  13.D  14.C
四.问答题
1.比较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主要区别。
支原体
细菌L型
自然界广泛存在
多在诱导因素下形成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除无胆甾醇原体外)
生长时不需要胆固醇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形成细胞壁
除去诱因,可恢复原来的细胞壁
2.简述引起我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
    中国三种主要立克次体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是:
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所致疾病是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传给人,所致疾病是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恙螨,感染人类引起恙虫病。
3.立克次体有哪些重要特点?
    (1)大多数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如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立克次体均以鼠为重要的储存宿主。
(2)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以其为储存宿主、寄生宿主或同时为传播媒介。
(3)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形态多为球杆状。在感染细胞内可单个或聚集成致密的团块状,不同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分布位置不同。如普氏立克次体可散在于细胞浆中;恙虫立克次体靠近核旁成堆排列。
(4)专性细胞内寄生,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5)有些类似于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故内毒素是立克次体的致病因素之一。
(6)某些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成分,可用外斐反应对斑疹伤寒进行诊断。
4.简述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点。
    人是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
    先天性梅毒是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能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若出生后能存活,呈现锯齿牙、间质性角膜炎、先天性耳聋等症状。
    后天梅毒是通过性接触传染。后天性梅毒分为三期。第1期:感染后约3个月左右局部出现无痛性硬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此期传染性极强。经2~3个月无症状的潜伏期后进入第2期。第2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有时累及骨、关节、眼及其他器官。此期传染性强,但破坏性较小。第3期:也称梅毒晚期。此期不仅出现皮肤黏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并侵犯内脏器官,重者经10~15年后,出现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动脉瘤、脊髓痨等。此期传染性小,但破坏性大。
    梅毒螺旋体感染的免疫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但以细胞免疫为主。此种免疫力随病原体的消失而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

 
版权所有 © 2009 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地址:新疆阿拉尔市 邮编:843300
电话:0997-4680332 电子邮箱:dky@taru.edu.cn 技术支持